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資訊作業*

液晶顯示器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名詞,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 在1888年,一位奧地利的植物學家F. Renitzer便發現了液晶特殊的物理特性。
第一台可操作的LCD基於「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海爾曼建立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於這種技術的的LCD。 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註冊為專利。 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並於1971年2月在美國註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產了第一台基於這種特性的LCD,很快取代了效能較差的DSM型LCD。
1985年之後,這一發現才產生了商業價值。1973年,日本的夏普(Sharp)公司首次將它運用於製作電子計算器的數位顯示。現在,LCD是筆記型電腦和掌上電腦的主要顯示設備,在投影機中,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開始逐漸滲入到桌面顯示器市場中。
心得:以前的電視又大又重,移動搬運不易,但現在因為有了液晶電視所以就算一個人要移動它,也不成問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電話

Mobile phone PHS Japan 1997-2003.jpg

1G
第一代行動電話網路(1G)是指以類比訊號的行動電話,也就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大哥大。最先研製出大哥大的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Cooper博士。由於當時的電池容量限制和模擬調製技術需要碩大的天線和集成電路的發展狀況等等制約,這種手機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為可移動算不上便攜。很多人稱呼這種手機為「磚頭」或是「黑金剛」等。
行動電話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素有「大哥大」之稱,據聞此稱號的由來來自於武打明星洪金寶。他是當時電影業界第一位使用行動電話的人,而他在業界素有「大哥大」之稱(成龍當時被尊稱為「大哥」,因洪金寶是他的師兄,故被稱為「大哥大」),故當時的行動電話就被稱為「大哥大」。[1]此稱呼也在中國大陸及台灣通行,如今在台灣「大哥大」依然可以用來指代一切手機。而在中國大陸則專指這種體積巨大的老式手機。
在香港,花生油品牌獅球嘜於1987年製造「大哥大」外形的水壺作為贈品,並大行其道,所以亦有香港人稱呼這種手機做「水壺」。[2]
這種手機有多種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頻分復用方式只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不穩定,且保密性不足,無線頻寬利用不充分。此種手機類似於簡單的無線電雙工電台,通話時鎖定在一定頻率,所以使用可調頻電台就可以竊聽通話。

2G

第二代手機也是最常見的手機。通常這些手機使用GSMcdmaOne或者PHS這些十分成熟的標準,具有穩定的通話質量和合適的待機時間。在第二代中為了適應數據通訊的需求,一些中間標準也在手機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業務的GPRS和上網業務的WAP服務。

3G

用於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的手機也已經研製出來了,但是由於相關網路沒有普及,並未得到廣泛的應用。第三代手機的開始的目標之一是開發一種可以全球通用的無線通訊系統,但是實際最終的結果是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制式,主要有CDMA2000WCDMATD-SCDMA在競爭。這些新的制式都基於CDMA(碼分多址)技術,在頻寬利用和數據通信方面都有進一步發展。

3.5G

3.5G手機偏重於安全和數據通訊。一方面加強個人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加強數據業務的研發,更多的多媒體功能被引入進來,手機具有更加強勁的運算能力,不再只是個人的通話和文字信息終端,而是更多功能性的選擇。移動辦公及對通訊的強勁需求將使得手機與個人電腦的融合趨向加速,手機將逐漸擁有個人電腦的功能,這方面,在深圳的手機市場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手機會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3.5G的手機現在已在台灣發行,並在市面上發售。
心得:在還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出門在外要聯絡事情都非常的不方便,因為手機的發明,使我們的生活便結了許多!現在的手機已經變成大家出門的必備品了呢!